这个平台最初只是我们应付《软件工程》课的期末作业——直到看见隔壁寝室用Excel管班费累到脱发,才决心把它改造成现在这样。是的,代码里还留着当时赶ddl的彩蛋(试试在控制台输入xiyuSecret())!
去年给吉他社做报名系统时,因为没考虑高并发,招新当天服务器直接罢工!现在我们的负载均衡方案能扛住整个年级同时选课
美术系学姐教我们用Figma重做了交互界面,不再像老师说的"长得像1998年的系统"
每学期末会清理测试数据,但你的高光代码会被收藏进/code-museum(像考古展品那样带注释!)
"这里连报错信息都像在讲段子" —— 21网络6班何同学作为我们那时的技术上的顶梁,javapython 信手捏来
有一次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前端的时候,老师让我们使用JavaScript
然后我还在一脸懵逼的状态中我的老师又说了一句
直接到三食堂二楼的程序员专座(就是插座最多的角落):
⌚ 周六到周七 整天 肯定有人在
🛠️ 带着电脑来还能白嫖调试服务(报酬是帮忙带杯奶茶)
💡 紧急情况请用力敲击键盘上的F键三次,会触发实验室大屏警报(慎用!)